南阳市“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各县(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南阳市“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5月4日
南阳市“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
发展规划纲要
为推进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南阳市“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切实增强。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加强。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展现活力。不断完善公务员录用交流、登记备案、考核评价、竞争上岗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转干部接收安置工作顺利完成。
(五)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六)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机制得到逐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七)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1.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省、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迅猛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抢占新的产业发展制高点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3.“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南水北调中线通水,综合保税区获批,更有利于我市深化与京津地区合作、对接武汉西安等发达地区,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4.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诸多挑战
“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从国际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博弈竞争更加激烈,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从国内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强,区域竞争更为激烈。从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1.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就业总量矛盾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相对有所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2.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空间进一步压缩,基金支付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加速对基金平衡安全运行压力增大。实现“五险合一”成为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迫切要求。3.人才总量和人才层级水平与创新创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融合度不高,人才对外开放力度较弱,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不多。技能人才培养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突出,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发展完善。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仍需深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尚不完善,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有待规范。5.收入分配格局与“橄榄型”社会目标相距甚远。收入分配秩序有待规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亟待加强。6.劳动关系矛盾处于多发期和凸显期。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关系不稳定性增强,劳动力供求格局出现变化,劳动争议纠纷呈高发态势,顺应劳动关系新变化亟需重视。7.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统筹城乡、区域、群体等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健全。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市情,勇于担当,应对挑战,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二部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要求,以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为主旋律,坚持“一统四抓三关键”总体部署,坚持“一优一高一稳定”工作方针,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保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建设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做出积极贡献。
(二)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立足南阳市情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实际,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三)坚持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和谐,突出抓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经济发展,人才先行”,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激励释放创新活力。
(五)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基层。围绕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保障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工作体系,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加强人员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发展目标
(一)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到“十三五”期末(下同),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27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五年累计30万人左右。
(二)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法定人群全面覆盖。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行法定人群全面覆盖。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定型、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保障项目基本完备、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安全逐步加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0万人、75万人、860万人、55万人、55万人、38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8%和70%以上。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建成能够支撑和引领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38:52。各类职业培训120万人次以上;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3万人以上,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9.6万人。职称制度改革更加完备,各类人才评价体系更趋完善。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公务员分类改革,公务员素质能力明显提升。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管理、聘用合同制度和规范公开招聘制度。推进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完善退役军官待遇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好军官退役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五)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工资调整机制,优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结构。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体系,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体制,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100%,市、县(区)两级仲裁院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
(七)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健全统筹城乡、区域、群体等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八)加强智慧人社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融合,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金保工程二期)建设,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主线,配合完成信息系统“省集中”。2020年底社会保障一卡通力争覆盖90%以上的参保人数。
第三部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措施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围绕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建设,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促进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一)落实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为小型微型企业、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企业等各类实体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就业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二)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普通高校和各类职业院校开设创业课程,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强化各级财政筹集担保基金的主渠道作用,多元化筹集担保基金。扩大基金规模,提高担保能力,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加大贷款发放力度。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服务制度,完善创业服务标准,提高创业服务能力。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各类就业创业专项服务活动和技能就业专项行动,搭建桥梁,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面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信息公开工作,维护就业公平,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就业援助政策,科学开发公益性岗位。
(四)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有效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提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健康发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整合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改革。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立法工作,依法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定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政策,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到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达到60家,初步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深化人力资源服务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五)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分析和调控。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失业应急机制,努力防范和化解失业风险。建立就业失业统计监测制度,完善统计指标、统计口径和统计调查方法。建立完善就业形势分析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二、实现全民覆盖,基本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实现基本制度逐步定型、体制机制更加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基本保障更加可靠、基金运行安全有效、管理服务高效便捷,基本建成全面覆盖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职能。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积极探索省级统筹。深化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完善门诊统筹。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及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措施,完善异地安置人员就医管理服务和协作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制度功能体系。落实完善失业保险降低费率和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机制。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与就业缴费基数、物价指数等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全面落实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积极推动实现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结合的制度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经办流程。稳妥推进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政策,规范生育保险待遇。发展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职业年金,发展企业年金,完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探索多层次工伤保障,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二)实现法定人群全面覆盖。完善居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依法扩面征缴,鼓励积极参保、持续参保。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尽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对适用人群的全覆盖。
(三)确立适度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相应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缴费相挂钩的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
(四)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实现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正常的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健全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有序监管。健全基金监管体系,实现行政监督、社会监督与有关部门监督的有机结合。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税务、公安、财政、企业和银行等部门之间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监管水平。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传输系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基金安全风险控制,搞好基金安全评估,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做好保值增值工作。
(五)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统一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理顺经办管理体制,整合经办管理服务资源,合理配备县(区)级以下经办机构经办管理服务人员。推行参保登记类业务“一站式”服务,推行“网上社保”业务。加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推进经办机构实行“五险合一”经办。
三、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推进我市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
(一)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规模。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化建设,逐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综合能力。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增强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效能。推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坚持“六路并进”“三改一抓”,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加强博士后工作平台建设,提高研发平台覆盖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博士后工作管理,着力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大力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加大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引进力度,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和学术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政府财政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化等多元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和激励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完善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政策措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为产业转移升级和企业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政府财政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化等多元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职称分类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资格评价制度、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和职务评价制度,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建立健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
(三)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宛创新创业,认真实施海外人才在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以及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积极推荐海外人才参加院士和政府奖励项目的评选。建立我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纳入市委联系专家范围。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宛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各类引才平台建设,为凝聚和用好人才提供创业资助、融资等服务。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强化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智力资源。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大引智成果总结推广力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引智成果示范推广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积极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基地,鼓励我市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和人才国际化水平。积极利用国内人才智力资源,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两院院士、学科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掌握核心技术的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吸引更多的国内高层次人才来宛施展才华。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贯彻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创新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尽其才、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强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强化公务员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完善奖励机制,深入开展争创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稳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公务员聘任制、职务与职级并行、分级分类招录和培训、平时考核、诚信体系建设等改革,大力实施公务员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公务员各类培训,充分发挥公务员网络培训学院作用,不断加强培训基础建设。探索引入公务员的社会监督评议机制,进一步做好公务员监督工作。
(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聘用制度,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聘用合同签订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简便易行、有效管用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制。
(三)推进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创新。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确保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坚持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政策制度创新,深化“阳光安置”,切实调动接收单位和退役军官的安置积极性,努力做到人岗相适,并妥善解决好军官退役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推进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完善退役军官待遇保障制度。
五、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以增加低收入职工收入、规范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为重点,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一)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分类管理办法,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制度。贯彻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职业薪酬信息和重点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探索发布重点行业工资指导线,为企业搞好工资分配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
(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做好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工作。开展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各项配套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用工更加规范
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纠纷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和指导,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履行、解除、终止等行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全面推动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备案制度建设。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和创新三方机制组织建设,依托三方机制在全市各类企业、工业园区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健全劳动标准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推进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
(二)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建设。健全劳动关系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规范化建设为基础,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分类设置工作岗位,规范设置办公办案场所,合理配置仲裁工作人员,落实仲裁经费,加强调解仲裁员队伍作风和能力建设,提升仲裁信息化水平,着力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三)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建立以“两网化”管理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实现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健全违法行为快查快处机制,实现执法维权服务的高效化。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法规制度体系,实现执法维权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组织体系,实现监察机构标准化、人员专业化。
七、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全面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期末,覆盖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管理职能,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全面规范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明晰地方政府事权责任,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途径,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合数据资源,搭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人社与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并逐步建立与组织、公安、质检、财政、税务、工商、教育、统计、残联、银行、医疗服务机构等的信息共享机制,建成社会保障卡管理、全民社会保障属地经办、全民社会保障异地业务、跨省医保费用即时结算、业务与资金监管、基础信息管理、公共服务、统计监测、决策支持等业务应用系统,形成覆盖城乡、实现多险种和跨省区接续的全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为构建“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
(三)加强系统队伍建设。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能力提升为主线,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求真务实,扑下身子干实事,集中精力抓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把为民服务宗旨细化为具体考核指标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创造力,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牢固树立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筑牢反腐防线,守住道德底线,树立人社部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部分“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工程项目
一、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选择具有较强培训能力、达到一定培训规模的培训机构,给予重点项目支持,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基地项目建设,建设2个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品牌基地、2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1个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和1个省级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实施高端带动,促进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
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一)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园建设。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创业孵化园是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创业政策、开展创业服务的有效载体。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建立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园区,逐步建成全市创业带动就业孵化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集创业见习、创业融资、创业场地、创业孵化、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创业服务。
(二)工伤康复中心平台建设。制定南阳市工伤康复机构网络建设规划,依托现有医疗机构,建立1个市级工伤康复中心,发挥工伤保险制度预防工伤和促进工伤伤残职工重返就业岗位职能。加强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工伤职工进行职业康复技能的培训,促进工伤职工康复后再就业的一体化建设,包括康复中心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及工伤康复网络一体化建设。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引导县区、乡镇及产业集聚区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建设,改善服务平台设施条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比较完整、不断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全覆盖。
(四)市级公共就业和人才市场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先进的市级公共就业和人才市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打造智能招聘会,实现人才招聘服务网络化、用工信息发布自助化;建设各类基础性人才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建设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提高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招聘求职系统的宽带网络平台、信息安全支撑平台,实现个人求职与单位招聘的全程信息化。加强河南中医药人才市场建设,不断突出产业特色,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开展诚信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打造立足河南、辐射中原、面向全国的中医药人才市场服务平台,为我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调解仲裁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调解仲裁员队伍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完成调解仲裁员聘前培训、业务培训目标任务,提高调解仲裁员办案水平,确保案件质量,提升办案效率。
三、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工程。以培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围绕我市确定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点选拔培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名,享受河南省特殊津贴人员15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5名,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10名。
(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根据《河南省百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南阳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到2020年,以全市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对5万(每年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积极开展市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推动、单位支持、个人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努力搭建继续教育供需服务平台,保证工程取得实效。
(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智工程。大力实施海外引才,到2020年,重点引进2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80名左右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才来宛创新创业;建立完善海外人才信息库,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联系。以国家、省“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龙头,为海外人才来我市干事创业创造条件。
(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推进工程。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和具有自由创新能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到2020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12家以上,博士后研发基地累计20家以上,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博士后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保障经费投入,促进博士后工作站发展;解决好博士后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博士后工作信息化建设。
(五)引进国外智力工程。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省和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需求,在我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等领域,大力实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200人次左右国外专家,建立2家省级农业引智示范推广基地。
(六)南阳技师学院评审推进工程。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推进我省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豫人社〔2015〕61号)精神,加快制定市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重新认定申报方案;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扩大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生规模,使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在校比例60%以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技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70%以上;健全组织,完善资料,确保2018年以前完成技师学院重新认定。
四、信息化建设工程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金保工程二期)。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业务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卡管理、全民社会保障属地经办、全民社会保障异地业务、跨省医保费用即时结算、业务与资金监管、基础信息管理、公共服务、统计监测、决策支持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相关的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人员、用人单位、管理服务机构、社会保障卡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劳动关系等业务数据库,以及共享交换数据库。建设完善基础安全防护系统、电子认证体系和灾难备份系统以及相应支撑保障配套环境。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结合全市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建设,打捆市级数据管理中心、容灾备份中心、12333咨询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中心,同时承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综合监控、数据交换共享、系统安全应急演练以及培训等业务,建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通过项目化和实体化,大幅提升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的能力、水平,使之进入固本强基、随需发展的良性轨道,发挥信息化“支撑、服务和引领”作用,时刻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保驾护航。
(三)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项目建设(含劳动保障信用体系管理系统)。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网格化建设,建设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信用信息数据库征信系统,实现省、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机制,“两网化”管理覆盖全市全部县区,进一步向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延伸,逐步形成分级办理、多级监控的监察执法体制。
(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调解仲裁办案信息系统,推进调解仲裁效能建设,实现案件处理、监督、统计与全国联网。
五、脱贫攻坚工程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能职责作用,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工程。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精准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地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求职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贫困劳动力拓展视野、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引导企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用足用好上级部门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鼓励贫困家庭子女积极就读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协调争取就业资金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建设县、乡级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确保贫困地区劳动力能够充分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指导贫困县建立劳务输出机制,促进劳务输出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积极通过豫京人力资源合作等方式,推进与发达省区劳务合作,继续挖掘向经济发达地区劳务输出潜力。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部署,鼓励贫困县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加大对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力度,开展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以返乡创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强化社会保障兜底,提高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确保贫困对象能够享受到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强化人才支撑,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在政府购买基层岗位、“三支一扶”、职称评审等工作中,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扎根贫困地区基层建功立业。对在扶贫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荣誉并大力表彰。
六、高级技工学校入驻市职教园区建设
加快新校区建设的各项筹备工作,确保2017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18年完成一期8.7万平方米的建设,并顺利搬迁入住,力争在校生达到5000人。2019年前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公共鉴定基地、考务中心建设,2020年建设规模达到15.3万平方米,形成办学规模宏大、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满足我市技能人才择业和社会培训的需要。
第五部分“十三五”时期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建立《规划纲要》评估、考核机制。全市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据本《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本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形成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体系。
二、加大公共财政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明确各级政府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责,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机制和各级政府的分担机制。加大财政对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实施财税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三、强化调研科研服务决策的支撑作用。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破解影响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研资源,建立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科研创新,并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为事业发展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四、推进法治人社建设。落实行政程序规定,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抓好基层提升和重点突破。推进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规范化,依法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建立大普法格局,培养工作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法制队伍建设。
五、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制定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检查评估机制,把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全面保障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
六、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适应舆论新生态的要求,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大投入,充实力量,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引导。确保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深入人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